慈胜寺
慈胜寺位于河南焦作温县城西20公里处的番田镇大吴村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历经唐、
宋,毁于战火,元至元年间重建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,现存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殿3座建筑。其中天王殿、大雄殿充分利用力学原理,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。2001年6月25日,被
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。
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,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。可以说,这是令意大利人马可·波罗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,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。
该寺山门原名金刚殿,面阔三间,进深五架椽,单檐悬山顶,上覆灰瓦。正脊与垂脊皆用黄绿色琉璃。整个山门造型和建筑结构系後人按照元制仿造,显得古朴大方。
天王殿也叫“无梁殿”,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。天王殿面阔三间,进深四架椽,单檐悬山,上覆绿色琉璃瓦,不少还是元代建筑构件。
天王殿墙壁上原绘有精美
壁画,面积达200平方米,现殿内西壁存元代所绘「四大天王」壁画,那彩色人物画保存完整,四大天王皆高两米左右,各执不同兵器,线条粗犷豪放,肌肉节节隆起,强壮有力。他们衣饰迎风飘卷,目光炯炯,栩栩如生,似有脱壁而出的生动。据专家评价,其绘画手法达到了纯熟地步,是罕见的元代壁画珍品,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。
该殿之所以叫“无梁殿”,是因为这个建筑未使用大梁,巧妙地利用斗拱、枋、榫铆相连,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,极其稳固,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,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。很多大学的古建教材上,都把这座建筑当作范例介绍。
大雄宝殿,殿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单檐歇山顶,上覆绿色琉璃瓦。结构精巧,四翼角向上反翘,酷似大鹏展翅,造型庄重优美。殿内前墙与东西壁,尚存有人物、楼阁、城廓、山水、树木、花卉等彩色壁画,表现了元代民间画风;内檐的拱眼壁间,皆有彩绘坐佛,结跏趺坐於云层中,其後有项光与背光,可能是明代重修时所绘。这大雄宝殿是“原汁原味”的元代建筑,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,被专家认为是中原地区“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“。大殿前门额上方有“风”字形牌匾,上书“大雄之殿”四个字,笔力刚劲,落款为“大元至元五年(一三0四年)”,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。
大雄殿前矗立着一尊高大陀罗尼石经幢,建于后晋天福二年,高5.4米,共用17块青石雕刻而成,经幢上刻有经序、伎乐、飞天等,形象逼真,刻工精湛,刀法流畅,姿态华丽生动,乃五代经幢之珍品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现为中国仅仅保存完整的两个之一(另一个在北京),十分珍贵。
(馆藏来源:在线 文径网络:温红娟 刘红娟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