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山伍龙寺
天台山伍龙寺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城西南13公里的天龙镇境内。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寺院。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(1590年),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。
建造者以其独具匠心的智慧,充分利用天台山的地形条件,依山就势,寺庙与山石浑然一体,空间组合非常巧妙。在有限的空间,建筑师还辟出一方30平米的空地,修建望月台。乘兴登上望月台,极目远眺,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叹。后经清康熙、嘉庆、道光及民国时期4次培修,始具现在的规模。
天台山高60余米,为一孤峰,四临绝壁,其上建伍龙寺,又称“清净禅院”。由山门、大佛殿、两厢、倒座、玉皇阁、经堂、祖师殿等组成,是贵州省现存古建筑时代最早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寺院。
伍龙寺建筑特色:
天台山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的典范,它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,四周城墙怀抱,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。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。结构分内外两部分,外部均用石块砌垒,与山岩由于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,浑然一体,表现出粗犷的性格,墙壁上开极少的猫窗,一望即知其军事堡垒的防御功能;内部本构件精雕细琢,特别是大殿前的木雕,一幅一个人物故事,生动逼真,各栋建筑更是灵施巧布,在有限的山岩上,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空间。天台山万木掩映,石奇藤茂,摩崖石刻众多,历代骚人墨客喜登台题咏,至今崖壁上仍有“灵石参天”等明代字迹,天台山伍龙寺第一重庙门联更是闻名遐迩的绝对: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伍龙寺的殿堂、房舍,都因地形地势,灵活布置,但大佛殿、两厢及倒座等四幢建筑,仍按中轴线对称排列,形成委以的一组四合院。
大佛殿面阔三间10.29米、进深8.42米,单檐悬山顶,前带廊,上覆青筒瓦。明间前檐柱立于狮形柱基础上。前廊顶部装鹤颈轩,轩梁下的柁墩两面均为“二十四孝”故事浮雕。
大佛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,题记尚在,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进行过维修。左右厢房重建于咸丰八年(1858年),皆面阔三间6.3米,其中,右厢进深较大,左厢建于悬崖上。倒座与大殿相对而立,面阔三间,悬山顶,始建年代与大殿同,其明间抱厦为后世所增修。
玉皇阁在大佛殿后,原为单檐悬山顶殿堂,建于明崇祯十年(1637年),后改为二层三檐歇山顶阁楼。面阔三间8.1米、进深5.78米。阁前为一小天井,并有一石板镶砌的放生池。玉皇阁右侧为经堂,建于清乾隆年间(1736~1795年),面阔五间12.9米、进深8.63米,上盖薄石板。其后为建于悬崖上的仓房,单檐硬山顶,二层,底层低于地面,二层于地面平,前带廊,面阔三间8.45米、进深4.14米,屋面盖薄石板,建于道光六年(1826年)。玉皇阁左侧台地上为祖师殿,建造年代与玉皇阁同,亦为明崇祯间遗存。
后为了与玉皇阁二楼相连,左右各增加一间,通面阔增至12.44米,由于受地形限制,后檐柱不在一条线上,构架也不太规整。祖师殿前为一平台,是全寺最高点,其前沿有一影壁,左侧设望柱栏板,并筑有石板路与大殿前廊相通。
伍龙寺周围都有厚石板横切的高墙,这些墙既是院墙,也是殿堂、房舍的围护墙,在外观上,山崖与围墙浑然一体,形如城堡,为该寺建筑的一大特点。
天台山尚有一批摩崖石刻。山腰及山后尚有碓窝、房基及寨墙等,皆为明末清初遗物。
寺前的四道山门:
第一道为石砌衡门,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,门额镌“黔南第一山”。
第二道为石砌牌楼门,建于清光绪年间(1875~1908年),劵洞门上的竖匾刻“天台山”三字,其下刻横批“天中之天”,落款“大清光绪拾”,字迹尚可辨认。
第三道亦为劵洞门,门洞深,与山石连为一体,建于民国25年(1936年),门楣上有“八仙”浮雕,其下刻楷书“印中禅院”四字。门旁的石刻对联上联为:“云从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。”下联:“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。”石壁上并嵌有记事碑及诗碑各一方。
第四道是伍龙寺的正门,劵洞门上刻“清净禅院”四字,建于民国9年(1920年)。
历史事件:
明末清初,吴三桂路经此地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吴凤并留下朝服、朝笏、腰刀等珍贵物件,今仍存于古刹之中。
据考,天台山伍龙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八年(1590年),经康熙、嘉庆、道光等朝不断增修,方具备今日之规模。民国时期,僧人本安又对其进行了一次修缮,第一道庙门就是本安和尚修缮后的建筑。如今的伍龙寺千柱落地,有大小房间40余间,皆灵施巧布,是屯堡寺庙建筑的力作。
天台山伍龙寺是一处佛道儒和一的场所,前殿供佛祖,后殿供玉皇,清末又学馆,像这样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。
2001年6月23日,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(公元1590年),被建筑专家赞誉为“石头建筑的典范”、“深山明珠”。
(馆藏来源:在线 文径网络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)